堂观察的听评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教师参与课堂研究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业务活动。但传统的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传统的听评课存在什么问题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听课就是“指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形式,是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
① 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4页。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传统的听课仅仅指领导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在这种理念引领下,上课者往往处于被动应答的状态,其余的听课教师则处于“陪听”状态。“评”本义是议论是非高下,我们使用“评”的时候往往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② 吴传刚、左瑞红:《听评课理念的转变》,《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这样,评者高高在上,被评者俯首帖耳;评者是权威,被评者是等待宣判的“罪犯”;评者大权在握,被评者胆战心惊,怕被揭“伤疤”。如此规范下,大家又怎能展开平等的对话?
③ 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09页。传统的听评课制度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重难点突破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反思和学习;研究成分比较少,随意性较大,太过于依赖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够精细,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传统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转变观念,改进形式,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听评课。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有什么优势
什么是课堂观察?崔允漷等学者认为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④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课堂观察还是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课堂观察更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
传统的听评课,“听”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向声音。听课活动中,“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后面。
①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14、14~15页。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既要用耳朵,更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②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14、14~15页。
传统的听评课,评有主客之分,有评论者和被评者之分。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则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要改变一线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强调彼此是平等的参与主体,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传统的听评课,“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标准,提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而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则反对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它要求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超越现象,深入对话,探讨更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
③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14、14~15页。
三、怎样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④ 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一)基于观察“学生的学”的听评课
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它将主要的关注点投射在学生的学习上。即使确立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也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如何来验证。
⑤ 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6期。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仪态仪表、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怎么导入课文、怎么讲解新知识、怎么板书、怎么提问、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怎么把握教学节奏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
⑥ 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前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立足于把学生教会,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更是把重点放在教上。教师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展示自己教的思路、水平、特点和风格。所以,课堂上很难看到学生“原生态”的学习,即学生是怎样通过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等活动学会课文的。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简而言之,出彩要出在学生的学上。
⑦ 余文森:《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页。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核心。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即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
⑧ 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代序),第2页。
1.观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否缺失
例1:“一个无法忘却的眼神”
2008年在安徽某校举办的一次省级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有位女老师整堂课讲得非常出彩,和学生的配合互动也几乎天衣无缝,快下课时她顺势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可当下课后这位女老师被几位同事围着兴高采烈地聊天时,班里的历史课代表——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过去问老师刚才布置的作业交到哪里,那位女老师很惊讶地讪笑着说:“作业?我刚才只是随便布置一下而已,你还真以为要交呀?”说完便转过身去继续聊天了。刹那间小女孩脸涨得通红,纯真的眼神中透着惊讶、困惑和些许的愤怒,两行泪水哗地一下流了出来,但女老师却再也没有顾得上回看一眼。而这一切恰巧被旁边路过的我看到了,并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眼神虽然不是盯着我的,但常常使我警醒。
我去过不少地方上公开课,或是参加竞赛评比,一般不会布置作业,但只要我布置了作业,不管是不是我熟悉的学生,我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邮箱地址,只要有学生来信交流我都会一一认真回复,我觉得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最起码的尊重,这是一位老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我们一直强调说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教材的分析教师们通常都能做得得心应手,但对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以此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① 翟霄宇:《基于标准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9~30页。
2.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有效引导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②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658页。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说:“教育一定要注重体验,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只有在体验中,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血液的一部分,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本能。”
③ 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0页。但是,光有理念不行,在学生探讨历史的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得法,引导到位。
例2:《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片段
师:由于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北宋很多街道的交口处形成了集市,在集市上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店铺。这些店铺之间竞争真是太激烈了。王强(教师虚拟的北宋历史人物)就有一种非常强的忧虑感。他觉得“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家瓷器这么好,我怎么能让别人一眼就把我家瓷器挑出来呢?
生1:把自己家最好的瓷器往外摆,然后打特价。
生2:把自己最好的瓷器放到外面做个展示,街道上的人都能看到我们家的瓷器,觉得我们家的瓷器非常好,然后我们家的瓷器就能卖出去。
师:精品宣传,非常棒!还有呢?
生3:把店开到比较繁华一点的地方。
师:如果我想让外地的人知道我家的瓷器质量好,怎么办?
生4:口碑得好!因为别人不知道我们家,所以我们要找人宣传。
师:好的!
生5:给这个瓷器做个二维码!
师:(自我解嘲)这课上的,真是高潮迭起!但是这想法非常棒!有一个前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什么主意呢?你们看看教材。
生6:拿张纸,然后写上各种东西,然后再把瓷器画出来。
生7:给瓷器印上商标。
生8:再打上二维码!
师:好啦!各位同学看教材,第一个给自己家商品设商标的,他家卖的是什么?
生:扣子,针。
师:卖的是针,对吧?那大家看下教材,这个卖的叫牛家什么?牛家针铺。他们家的商标还有一个什么图?
生:白兔。
师:小白兔捣药图,看到这个针,这就是我们家的针,啊!防伪商标认定了。这个王强觉得,挺好!我也给自己出个商标,叫:强哥出品,就是强!产品质量这么好,宣传得又这么好,卖得就特别好,很快的,王强就成了钻石卖家。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虚拟历史人物,穿越历史时空,带领学生回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历史教学本来就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而应当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但是,因为教师的把控不到位,学生非常容易把当代的生活经验带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导致“穿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不能过于现代,不能过于花哨,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的很多“穿帮”语言恰恰是在教师不恰当的引导和刺激下脱口而出的。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简洁明快,不宜枝蔓过多。这个教学片段本来只是想学习北宋是怎样做广告的,结果因为引导不当,发散过多,引发出一系列不必要的交流和讨论。
(二)基于观察“教师的教”的听评课
1.观察课堂教学环节是否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环节,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若干工作面;指的是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按照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序,展开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学的活动。其既包括教师预设与组织的活动,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和活动。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以下基本教学环节:新课的导入、内容的整合、课堂的提问、情境的创设、讨论的组织、史料的运用、课堂的生成、现实的联系、环节的过渡、结尾的艺术、教学的评价。听评课时,我们应当着重观察这些教学环节是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例3:猜猜这是哪节课的导入?
请问你更喜欢上面哪位明星?你的理由是什么?
刘德华比谢霆锋成熟的表现有哪些?成熟的含义是什么?
成熟是指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不犯原则性的错误。那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里呢?
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重视课堂导入,创新求变,力求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在创新的同时,避免陷入过分求新求异的误区。
这个案例最大的问题是思维链的断裂,不符合思维逻辑。首先,授课教师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一定会和他一样选择刘德华,但是课堂的实际状况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显然比较喜欢更年轻更有活力的谢霆锋。这样一来,下一问“刘德华比谢霆锋成熟的表现有哪些?成熟的含义是什么?”就失去了支撑,无法继续下去。其次,“成熟”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间又有多大的关系呢?“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仅仅是“成熟”吗?第三,将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刘德华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扯到一起,陷入过分求新求异、生搬硬套、胡乱联系的误区。对于本节课来说,若用历史人物导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显然要比刘德华恰当得多。
对教师来说,会认为良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对学生来说,开始就是开始,再好的开始也只是开始,而且越好的开始,使得他们对整堂课的期待值越高,反而可能成为课堂教学推进的障碍。所以,课堂引入要适可而止,只要达到了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让学生初步具有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前提就可以了,既要避免让学生过于兴奋,也要避免让学生对这堂课彻底绝望。
① 周彬:《课堂引入:定位、构思与路径》,《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第3期。
2.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例4:怎样让学生坐下还有讲究?
在一次优质课大赛中,有几位老师让学生坐下去的时候,手势是掌心向下,手掌轻轻挥动几下,我称之为把学生“煽”下去或“摁”下去,而不是请学生坐下去的。
《实用社交礼仪》一书中说: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一种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意味着对对方的不尊重。这意味着我们老师从内心深处并未把学生作为课堂上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是典型的吹毛求疵,是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几位老师教学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语言表达都非常流畅,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不经意间、举手投足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时候恰恰最能反映老师们的本真想法,最能暴露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尚未真正领悟并内化为思想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难怪于永正老师在七十感言中依然着重强调:教育是“人”学,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它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蕴涵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欣赏细节、把玩细节,又可以使我们不断领悟课堂,理解课堂。
①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第126页。
听评课是我国一线教师参与课堂研究和改进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有关听评课活动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繁荣与深入,许多学者、学校和教研部门都在试图拓展创新听评课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② 方洁:《我国听评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我们需要“从业余的思维走向专业的思维”,摒弃那种“无需知识基础”“谁都可以听评课”“随意点评”的做法,倡导理解课堂、重在合作、关注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
③ 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第26页。
在追寻理想的听评课方式过程中,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模式,集管理调控、诊断指导、鉴定激励、沟通反馈为一体,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为了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应当多开展基于课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