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最新时评精选汇编


时间:2021-05-07    作者:    阅读:


1、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刘阳
来源:人民日报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  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  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开宗明义,直入主题,传统节日需要新表达、新诠释,让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   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   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举例论证,承接上文观点】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   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举例论证,说明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     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     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反思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引出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     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   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  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正面论述,看到改观,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   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   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   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传统在当下更好地传承。】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   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提出期待,展望未来。】
 
「精读细思」
本文观点明确,题目即核心观点,“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传承传统亦须与时俱进,探索 更适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本文以“端午节”为例, 论述了传统节日承载了传统文化,寻找更符合当下的传统节日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这篇时评既看到了当下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又看到了时代赋予传统节日新的传播形式,亦从     对策角度提出来自己的主张。既有现象与现状分析、又有对策与建议,内容充分,论述集中,是很好的时评范本。

 

2.汇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直面现实,迅速提出观点,引领全文)
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爱的力量亦会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能形成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强大力量。(使用比喻手法,有感染力)
当前,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武汉关闭公共交通的当天,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司机群体。除了统筹安排6000辆出租车,还有大型打车平台的部分车辆在交管部门备案出行,司机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义务接送医护人员、帮助运送物资。(点出具体事例和细节,真实可感)
“不是不怕感染,停了,医护人员怎么上班?”朴素的话道出司机们义无反顾的力量来源。为海军医疗队驻地食堂做饭的4名退伍军人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在火神山医院,首批物业志愿者连夜开展保洁工作;武汉街头参与物资运送的志愿者,有的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经手的货物多达100余箱、超1吨重……不惧风险、不计回报,用热血和赤诚守护脚下这片土地,为的是守到春暖花开、山河无恙。(叠加素材,有点有面)
实际上,志愿者的参与,社会力量的支持,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从深入到具体社区的社工,到守护在村口的农民,再到给隔离人员配送蔬菜、生活用品的志愿者,每个人都做到尽己所能,就能让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网络织得更牢更密。(展开评述,深入挖掘)

 

疫病无情,人间有爱。危难关头,守望相助的力量正在汇聚。在抗击疫情主题音乐短片《坚信爱会赢》中,一幅画面戳中无数人的泪点:很多护士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脸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爱的力量亦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北京5岁小朋友都颖心和父亲都晓杰共同创作了一幅白衣天使的插画,每一笔都传递着崇高的敬意——“这个世界不存在超级英雄,不过是闪着亮光的普通人”。快递小哥、外卖员、出租车司机……各行各业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同心战“疫”,组成了“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疫情,我们共同的期望是平安”的命运共同体。(换个角度,继续扣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无数坚守与奉献,护佑着人们回家的路。2月2日,纪录片《我在19公里处等你》正式上线,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感人的“团圆故事”。大年三十,铁路工作者李三保又没能回家,他与妻子女儿短暂相聚,一座设有“K19”公里标的桥见证了李三保一家的团圆时刻。从确保道路通畅的“轨道医生”“铁路蜘蛛侠”,到雪域高原巡逻戍边的战士,再到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有人回家,就有人守护回家的路。每个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能形成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强大力量。
截至2月17日,“你守护大家,我守护你”的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7亿次,人们在致敬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的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在线上线下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什么比爱和希望更有力量,14亿人心手相连,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回应标题,结尾句相当有力)

 

3.让全社会充满道德温度
张贺
来源:人民日报
在当代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   灵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社会才能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才会因每个人   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提出观点,提纲挈领,点燃善念火种,让社会充满道德温度。】
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候选人集中公示阶段,各媒体集中刊登候选人   的事迹。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刻写下我们时代的凡人善举,也彰显着推动社   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联系社会热点,论证上文观点】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   崇德向善的醒目旗帜。这次公布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   型,他们身上,生动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着我们时代的道德风尚。广泛深入开   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就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崇德向   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国家层面论述。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   近年来,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的榜样模范和先进人物,用行动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时代品格。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黄大年,诠释了什么是对祖国之爱;志在“让每个孩子都有微笑的   权利”的韩凯,展示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捡”出一座免费图书馆的“中国好人”陈光伟,体现着质朴的助人为乐……在当代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   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也有力证明,道德正能量始终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个人层面论述,举例论证,倡导讲道德,传播道德正能量。】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也涵盖了对人的   爱。此次公布的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中,或敬业奉献,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   这些高尚品质,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   用平凡中的伟大温暖人心,为全社会树立起榜样。在全社会颂扬道德模范,就是要把他们的爱心   善举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理念层面论述,说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让更多人向上向善,离不开对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   风,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他们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动力。在人们身边,   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扶危济困,只要社会有需要,就会有一大批人站出来无私奉献,凸显了新   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因道德的追求而   充满力量。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社会才能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才会   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社会层面论述,引导更多人向善,让社会更加充满道德温度。】
领导人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全社会对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期待更高,人们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处处讲道德、有秩序,处处有爱     心、有温暖。通过评选和表彰道德模范,将更好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主体,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引用名言,形象说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强调引导人人成为道德主体,助力民族复兴。】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旨在以“道德模范”为例,强调通过榜样作用,引导更多人向善重德,满足人们对全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更高期待。这篇时评从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论述了道德之风的重   要性,强调了个人之德影响社会,社会道德之风助力国家复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实现民族   复兴过程,是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提升过程。精神文明是决定未来的重要力量。正如马丁·路德所     言:“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   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
 
4、“勿需让座”的硬核大爷,让代际和解充满可能
然玉
来源:光明网
近日,辽宁大连一位老人别着“勿需让座”LED 胸牌乘地铁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被称为硬核大爷。据了解,老人名叫刘增盛,今年 76 岁。老人表示,此举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现在的年轻人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实际上,老人挂着“勿需让座”的牌子已 有两年时间,只是这次被网友拍了下来。

【热点事件引入,概述事件,引出下文】

相较于动辄“抢座”“要座”的老人,“勿需让座”的硬核大爷,倔强中透着一丝可爱,着实算一股清流。老人为他人着想的通情达理,应该可以让公众讨论起“让座”议题时,势必会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思路。

就如我们此前一再重复的,“给老人让座”不是义务,而是一种道德倡议,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基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只是很遗憾,现实中一些人似乎对此存有误解,各种争端也肇始于此。某些人认为“自己是老人,年轻人就天经地义要让座”,这种偏执,最终呈现出来很容易就变成为老不尊。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一个人想要获得尊重先要懂得自重。之于此,硬核大爷   可谓教科书式示范。
【正反对比论证,结合此前频发的“给老人让座”纠纷,积极解读硬核老人行为】

“勿需让座”的牌子,对同车年轻人来说是个提醒,对刘大爷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相比于某些人一上年纪就“放飞自我”“不管不顾”,硬核大爷的生活态度显然要健康得多。“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这不仅仅是“要强”,更是对自己状况的理性评估,是对自己社会行为的合适限定。这是严格的自我管理,这是彻底的自觉自律。

【深入分析,肯定硬核老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是否接受让座”,是老人的权利,不同个体的选择理应得到尊重。我们激赏“勿需让座”所传递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却也并不提倡老人们就一定要“拒绝让座”。是否让座、是否接受让座,都应该是特定对象基于特定场景所做的灵活决定,这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太久以来,“让座”成为一种强加责任,一些老人制造了裂痕,而硬核大爷则示范了一种和解的可能。

【辩证议论,提出观点:“是否让座”和“是否接受让座”都没有唯一答案,应视具体情景而灵   活决定。文末赞赏了硬核老人教科书式示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5、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是强者吗?
陆玄同
来源:中国青年网
查理·芒格说:“对于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满世界都是钉子。”同样,对于一个自诩为强者的人,眼里所见皆为弱者。
【引用名言+化用名言,类比说理开篇】
今天朋友圈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的一篇致辞刷了屏,有媒体评价,叶   敬忠院长的致辞,充满浪漫的情怀和朴素的思想,希望毕业生能够保持纯真与真实,能够时刻深   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同时他告诉学生,要记住人文与发展学院倡导的在社会发   展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视角,尤其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引入热点社会现象,关注当下,关联现实】
向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是因为他们是强者吗,当然不是。这样温情的表达,只是叶教授的一   种劝诫之语或者一种期望。农业大学的学习,将来避免不了要跟农村农民打交道,而农民向来是   所谓强者眼中的弱者。
当然,这种强弱的对比更多的是思想和学识上的一种类比。希望他的学生在面对不理解的事  情时,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热点现象提出个性解读,主张换位思考。】
或者说,他希望他的学生有包容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在一个强调“出头”“成功”的浮躁环境里,寄语学生沉下去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其实就是希望学生能够知晓,平凡并不可怕,自   视甚高,目中无人才可怕。
【深入理解教授对学生的深切寄望:拥有包容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
可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弱者?弱者的世界是怎样的?其实哪里有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世俗的功利观催生的一种带有先天性歧视的表达。
【笔峰一转,引入核心话题,引出对强弱的定义与理解的深入探讨。】
在此方面是弱者,在彼方面可能就是强者。弱肉强食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生存现实,但这种   所谓的生存法则是建立在不对等条件下的。再者,从生物观点来看,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弱者,只不过是彼此所存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心态决定强弱关系。韩愈说,“有其翼者去其角”,可见不可能强者愈强,而强弱对比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
【韩愈所言暂查无据。道理同成语“予齿去角”一样,予,给予,去,夺去。意即自然法则中给予某一种动物齿,就不给予它角。意思说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或物。此段中用来论证强弱本是辩   证的,比如,富甲天下的金融公司老板和身强体壮的冰雪运动员,被同时仍到雪山之巅,世俗意   义上的强弱者就对调了位置。】
在一个人人都渴望成为强者的社会里,强者会因胜利而被拥戴,弱者会因失败而被嫌弃。鄙   视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是思想上的弱者了。
实际上,是功利的社会让这中强弱对比在生活中对比得更加明显。而“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其实很难。在一个崇尚“强者”的环境里,要求一个所谓的强者去保持一个弱者的心态,确实很难。因为这些所谓的强者拥有权力、资源或身份优势,而所谓的弱者是在一种资源不对等条件下   的自然对比。
【结合现实,剖析强者主导的当下,“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只是一种美丽的提法,看似新鲜, 实难践行。】
生活中,我们可能是强者,也可能是弱者,环境不同地位不同,产生的对比也不相同。关键  是,不管我们处在何种地位,拥有何种优势,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对别人始终充满温情。   强者不是一切物质充盈的代名词,而是精神生活富足的自然表达。乐观面对生活的人,是生活的强者,只要内心坚强,没有什么能够轻易击倒。总是把自己的软弱、悲情或愚蠢,化作晶   莹的泪珠,逢人便刷地往外流的人,才是弱者。

【打破世俗看法,重新定义强者,强者,乃精神富足、内心强大之人。】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激进,不妄为,才能感受到这世界没有强弱之分,高下之别,才能让这  个社会更和谐友善。

【卒章显志,保持平常心,世界本无强弱之分】

 

 6、告别同窗,真挚的情谊才动人
刘梦
来源:光明网
与孩子的毕业季一同到来的,是家长的“烧钱季”——毕业消费正在持续升级。在许多地方,人均上百元的同学聚会已经是标配,上千元的定制毕业写真不在少数、上万元的出境游持续升   温……不得不说,毕业的庆祝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毕业季产业链逐渐拉长,却最终指向了同   一个方向——高消费。
【借由社会现象,引出文章论题——毕业季的高消费】
毕业,意味着一场结束和一场开始,既有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在这   样一个人生转折点,往往充满特别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越来越多商家为毕业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毕业限定套餐”,这些套餐专门面向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在向幼儿园延伸。可饭吃了一顿又一顿,上一顿和下一顿好像差别并不太明显;写真拍了一套又一套,这一套与那   一套都有挥之不去的“影楼风”。让人几近透支的高消费过后,真正为毕业留下完美回忆的又有多少?
【分析毕业季高消费流行的原因,并鲜明亮出作者的观点:毕业季高消费不合理】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正确消费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许多人简单地将消费升级理解为奢侈。吃喝穿戴一律名牌、逢年过节互送礼品、过生日办宴会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生   活真实写照,毕业季的高消费不过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因素。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但孩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家长,毕竟身边人才是孩子生活中教他们如何消费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家庭的真实,他们也就不难树立正确心态、摆正位置,   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一: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对仪式感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吃饭前仔细摆盘一样,仪式感正在成为品质生活、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仪式感本身究竟是什么?别说是孩子,可能连摆盘后不发   朋友圈就不吃饭的大人们也没有想明白。其实,今天种类繁多的毕业项目,归根结底,与昔日流   传于毕业生中的“同学录”起着相同的作用。那凝结在一笔一画中的真挚情谊,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仪式感,也由此成为最应该也最能够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今天的孩子,除了吃吃喝喝与玩玩乐   乐,有没有更能打通和连接彼此内心的渠道呢?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二:要教育孩子正确理解仪式感】
相信一个品相粗糙却是亲手制作的点心,比在餐厅请吃一次火锅更让老师感到欣慰;一次简   简单单却相互扶持的远足,比被摄影师摆布拍摄而来的写真集更让小伙伴记忆深刻。一起去找寻   更多属于这一代人的正确毕业季打开方式吧,毕竟,挥洒更多可能,方能不负青春。
【结尾举生活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再次向读者发出号召:毕业不必高消费,走心才是关键】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直指当下毕业季的奢侈之风,从为什么到怎么办角度解读了这一社会现象。毕业季虽然   值得庆祝和纪念,也需要有仪式感,但更应注重的是要心与心的交流,而非对高消费的追逐。毕       业季变“烧钱季”,是失却了初心的非理性现象。多少年后,追忆毕业岁月时,你的记忆不被各种宴请填满,也不是被各种奢侈毕业旅行照片取代,而是真挚的同学情谊在脑海深处闪光,那才   是真正值得你珍藏一生的。

 

7、孝悌园二十四孝引争议,现代孝道还应思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里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等一些虽高度还原但却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都   2019 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7 月 1 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象引入,引起反思】

《二十四孝》是流传于我国家喻户晓的讲述子女孝爱父母的系列民间故事,其承载的孝道文化虽有可取之处,但其中一些故事却耸人听闻,对于弘扬现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来说已经失去了参   照的价值。

例如“为母卖儿”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决定将三岁的儿子活埋。但在挖坑时,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一家人从此不必     再为粮食问题发愁,郭巨也因孝顺名满天下。这个故事在当时虽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当下,   有多少人会以此为榜样呢?
【直陈观点,愚孝不可取,放在当天更是不合时宜。】
弘扬孝道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加选择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却很难深入人心,   对于过去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根据当今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有所摒弃,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导致孝道文化的走形变样,这种被曲解的“孝”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绝非是古人的本意。
【提出建议,用“拿来主义”看待传统孝道文化。】
其实,孝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概念,甚至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一出生人   们就被长辈教育百善孝为先,也为此不断身体力行。但同时,孝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最为陌生   的概念之一,许多人的孝还停留在无条件顺从父母,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就是尽孝上,孝   被认为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样的孝顺对于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其实是一种相互消耗,加重了   双方的负担。
【引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孝?否定了物质上和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一传统错误认知。】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追逐自我逐渐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物清单的第一位,   在这条路上人们忙着追逐诗和远方,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实现自我的对立面,更有甚者将孝顺父母     定义为一种对子女的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些陈腐的孝爱观念的沉渣泛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变得艰难,因此,什么才是现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来思考的。
【联系当下,进一步反思什么才是孝道。】
在新时代,孝顺应该回到以个人为本的原点,倡导人性,孝顺讲的是家庭伦理,不该背负过  多的社会意义和宏大议题,应该更有“人情味”。当代社会下真正的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而是真正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和尊重很多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对自   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综合上文,提出观点,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我们弘扬孝道,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为的是《目送》书中写到的“那个渐渐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时子女不会留有遗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遵循孝 爱道义这条公序良俗都是恒定不变,只是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讲好符合新时代情     况的孝道故事。
【收束全文,提出倡议,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精读细思」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诚然感人,但其中少数事例无论古今都不值得效仿,孝,必须要讲,方式,   也必须要讲。“埋儿奉母”拿到当下的价值观来审视,既是违法,也是将孝凌驾于法与德之上的愚蠢行为,绝不值得效仿,也不值得传播。而今,再读封建时代的所谓经典,一定要学会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地去传承,要摒弃“凡传统必传承”的愚昧思维。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的当下,应提倡合法合情合理地去传承传统,辩证地去审视和继承传统文化,扬优弃弊,与时俱进。
 
8、“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白龙
来源:人民论坛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   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介绍阅读现状:“云阅读”火爆】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   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介绍“云阅读”的优势: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   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介绍“云阅读”的优势:方便快捷,让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     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 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 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     的同一轮明月。

【论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面,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   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   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论述“云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有一定的劣势,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结尾发出号召,用好“云书房”,多多阅读】
 
「细读精思」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的优劣一直是大家争不休论的话题。数字阅读好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观点。本篇时评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既分析了数字阅读的独特优势,也论述了其不足,最终将   核心落脚到读者应当利用好“云时代”,读更多好书,更好地读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观点:“由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变,有点类似从竹简阅读到纸张阅读的转变,开始人们总会有些不适应。但阅读的内容精彩与否,与载体无关。”

 

9、20 年后拦路扇老师,并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

陈广江
来源:光明网
20 年前被老师看不起欺负,20 年后再打回去?近日,网曝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33 岁男子常某将初中老师拦在路上抽嘴巴还发视频炫耀,自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对其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12 月 18 日,栾川县官方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警方已立案。
【简述新闻事件,引入论述】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20 年后当街拦路扇老师耳光的做法,实在难言君子之举, 且有违法之嫌。该男子的说法是否属实、有没有夸大其词以及当年存不存在误会等问题,目前还   无法下结论。退一步讲,即使该男子所言基本属实,其偏激做法也有失妥当。
【亮明观点:20 年后拦路扇老师行为偏激,不妥当】
20 年前,有老师欺负和伤害没钱没势的穷学生,这自然有违道德;但20 年后,长大的学生再以同样的方式报复老师,更是不应该。从浅层次上讲,这是以暴制暴,以“复仇”为名泄愤;从深层次上说,这无异于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徒增戾气,别无益处。更重要的是,用如此难看     的方式报复老师,非但找不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反而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狭隘、空虚和不自信。
【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暴制暴,是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

令人警惕的是,该男子报复老师的做法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理解和肯定,甚至有人认为老  师“该打”、学生“打得好”。不少网友还现身说法,历数自己曾经遭遇老师打骂、羞辱的辛酸   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到这则新闻后,很多老师心寒不已,甚至产生了逃离讲台的念头。   有时候,个别人的极端之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众多网友无原则、非理性地附和,这对教师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会对教育带来伤害。

【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引起的不好的社会效应,伤害教师群体,给教育带来伤害】   当前,教育不能失去惩戒、惩戒不等于体罚等观念,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实现却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老师们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问题学生,导致教育惩戒功能缺失;另一方面,   个别老师依旧存在违规体罚、辱骂学生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正常惩戒缺失和不当体罚滥用,   这是教育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需警惕类似拦路扇老师耳光等极端做法及其     引发的网络舆情。

【具体论述当前社会现实之下要警惕这种极端行为】
在法治社会,“君子报仇”应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而不是公然殴打、辱骂他人。即便真的曾经受过伤害,也不应该成为 20 年后回头伤害他人的理由。当长大后的少年拦路扇老师耳
光的时候,尊严感并不会比 20 年前多,哪怕他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结尾总结,再次重申,打老师行为不可取】
 
「精读细思」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二十年也不晚。但这个观念有几个要素需要厘清。第一“君子”应是指那些有抱负有德行的人;第二,所报之仇应是正义的;第三报仇方式应是正义和理性的。由此,反   思 20 年后拦路扇老师的行为,没有一条是符合的,远不能称之为“君子报仇”。有言论称之为“君子报仇,20年不晚”,不过是吃瓜群众哗众取众而已。尊师重教,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的传统美德。看一个民族是否有未来,就是这个民族如何对待他们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懵   懂无知的状态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倘若教育与教师缺位,我们今天也许还处在大字不识、愚昧无   知的未开化状态。

 

 10、“家长堵路护考”实属过犹不及
付彪
来源:中国青年网
7 月 5 日,西安中考,一考点考英语听力时,众多家长将校门口的路挡住,禁止汽车通行, 称害怕噪音影响孩子考试。附近居民称堵了半小时左右。考完后考生表示其实考试现场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考听力的时候窗户还是关闭的。(澎湃新闻 7 月6 日)
【简述新闻事件,交代文章背景】
网友们的留言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这些家长的行为:“听力听不懂和有没有噪音真没关系“这个有点自私了吧,别人还不走路了”“其实堵在那一起按喇叭更吵”“学校没有组织封路就说明不需要,家长强行堵路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站在家长的角度,为了孩子有个安静的考试环境,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堵路的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家长聚集一起,阻止车辆通行,连骑   自行车的都不放过,有的甚至引发激烈冲突,这样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会造成很大的安全   隐患,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在平时,堵路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众所周知。
【亮明观点: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
对于“家长堵路护考”,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曾有这样一段评述:有考生家长简直一秒钟变泼妇,碰上骑车的就把人家从车上拽下来,要是碰上打雷下雨,那还不得上天啊?考试靠的是平   时的积累和努力,跟噪音没有太大的关系。考试既是考学生,其实也是考家长,不要打着为孩子   的旗号,干那些“丢人现眼”的事。这番话虽然说得重了些,但“话糙理不糙”——“家长堵路      护考”,实属过犹不及。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行为本身没有修养,对孩子考试也无实质帮助】

从高考的“草木皆兵”,到中考的“如临大敌”,“家长堵路护考”的背后,无不是一种焦虑心态的集中体现。高考、中考之于社会的重要性,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家庭,为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现在无论是司   机还是商贩等,经过考场周边时,几乎都会自觉保持安静。同时,考试期间,相关部门也会采取   相应管制措施。至于要不要封道禁止汽车通行,想必有关部门已经纳入议事决策,或者做好了“防     噪措施”。正如上述新闻报道,考生均表示考听力时教室窗户都是关闭的,压根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社会各方已经提供了良好的考试环境,不需要堵路】
不能不说,如果真正站在考生角度,这种过度保护在很多时候往往适得其反。中考高考期间,   考生的心理紧张感也随之达到顶端,这时他们渴望的外部帮助,恰恰是减压。但类似做法反而强   化了整个社会的紧张感,看似是为孩子着想,实则可能“好心办坏事”。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堵路给孩子带来压力,适得其反】
此外,一边是通行自由权,一边是考生不受干扰权,两种权利都是合法合规的,都应当受到  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家长堵路护考”,显然是对他人通行自由权的侵犯。要知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得以任何理由堵塞交通,如造成严重后果,势必受到相应处罚。所以不   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家长堵路护考”都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关注与反思了。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堵路是对他人通行自由权的侵犯。结尾再次重申论点,堵路   行为不可取】
「细读精思」
家长堵路护考,这爱子之心,可笑可叹,笑的是竟然有人可以自私自利到目空一切的程度,叹的   是家长们为了孩子竟不顾一切、践踏法律法规的无知举动。这篇时评全方位分析了为何“家长堵路护考”是错误行为,不值得提倡。从行为本身、校方安排、考生心理、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论证有力,这也是我们写作时评时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理有据、客观全   面地论述,才是真正的说服力。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