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美文选粹】怎样读懂诗:少陵有句皆忧国——杜甫诗歌的人民性(萧涤非)


时间:2021-07-07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d9a16482a1ca632fabd61871ba837195.docx
d9a16482a1ca632fabd61871ba837195.docx (45.78 KB)

怎样读懂诗:少陵有句皆忧国——杜甫诗歌的人民性(萧涤非)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从以下各方面都可看出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一个特征。
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种类型的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养活了剥削阶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并进一步把“盗贼”的根源,归咎于封建统治者本身的骄奢荒淫:“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饮》中,他还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那种天真淳朴的优良品质。“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作为一个曾经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人民竟能持此种态度,是极为可贵,富有进步意义的。也正因为诗人是这样一副热心肠,在杜甫笔下,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他对人民的同情竟达到如此高度:只要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还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广大饥寒无告者的温暖。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二个特征。
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要求他的朋友们能够“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因此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忱。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 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关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反映。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抗敌人,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 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别”,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诗,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高度的爱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而太平黩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沉, 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是颇得要领的。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三个特征。
他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在《兵车行》中,他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宰相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却讥讽他们的奢侈荒淫,在《赴奉先咏怀》中并把他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 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一方面唱出“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另一面他又一再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会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作了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当官吏的贪污剥削有加无已,《岁晏行》就揭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就难怪杜甫有时竟是破口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但阶级的局限,使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作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
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咏物诗中,如《萤火》、《麂》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吴乔说“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 而后有子美之诗”,并指出杜甫的为人,是“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这话很有见地,也是确实的。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诗和描写山川风物的纪行诗,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祖国的江山竟成了诗人的肺腑。
              ——节选自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